“老板,整二两小面,多撒点儿葱花,少撒点儿花椒。”
“要得!”
清晨,将重庆人从混沌和迷茫中唤醒的,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重庆小面。
一段段扯着嗓子的对话,带着川渝独有的方言味儿,像一簇簇辣味火星,噼里啪啦的炸裂在山城的那些坡坡坎坎上。声音越大,气势越足,重庆人的“牛”劲儿从晨之初便卯足了。
在重庆,小面多是在早上吃的。
一日之计在于晨,重庆人所追求的生活圆满,就一定要追溯到这一碗小面。重庆小面和火锅一样,源于码头——那些卖体力的码头工人,爬坡上坎的山城棒棒军,总是要吃碗面再开工。
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面到了胃,就是暖到了心,便有了力气,生活的奔头也足了。
重庆小面就是简单的素面,食材算不上精致,都是些接地气的“土物”,像是重庆人朴实无华的性格。
但重庆小面用料丰富,葱姜蒜末、芝麻、花椒、酱油、辣椒油,再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些荤料:鸡杂、肥肠、牛肉、酸菜肉丝。
面馆备面的桌子,一眼望过去,储备丰富、琳琅满目。
面馆老板多眼疾手快:抽面、煮面、捞面、拌料、盖上浇头,整个过程行云流水,畅快直接。下料随心,并无严格标准,洒脱自然,也绝不会缺斤少两。
最后呈现在顾客眼前的,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重庆小面:汤汁鲜红,面条白净,葱花翠绿,花椒零星,撒一勺金黄的豌豆。材料随意地组合,入口却又是天生一对的般配,不得不感叹重庆人在饮食上的智慧。
煮面快,吃面也快,吸溜地,顺滑的面条就入了嘴,爽滑入口,余味犹存。再喝下一口面汤,整个身体才算得舒坦。
重庆小面的面馆作为重庆的招牌,穿插在人流如织的地方——社区、学校、公司大楼……抬头便是面馆,过处便飘来面香。吃面的客人里什么人都有——学生、白领、棒棒……
在重庆,面馆内外皆是如此:一张木制桌板,几个高矮不定的塑料板凳,就撑起一张容纳食客的饭桌。
南来北往的人们,都在“面前”相聚。无论是衣着华丽还是朴素的人,无论是心怀愁思还是幸福充盈的人,品尝这一碗充满烟火气和“平民感”的面条,已经成为山城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独特情怀。
这一碗重庆小面,是最正宗的重庆味,是麻也是辣,是香也是鲜,说不清道不明,但就是入了嘴才算安心。
或许每个重庆人心里都收藏着那么几家小面馆,在心的地图上按下记忆图钉,只待落座,就能收获抚慰心灵的安稳味道。
重庆小面抚慰的,不只是本地人的心,也有外地人的胃。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二季捧红了了重庆小面,面对屏幕前那令人垂涎欲滴的油泼辣子,吃货们再也坐不住了,“山不来寻我,我便去寻山”,蜂拥而至,本地小面生意霎时热火朝天。
重庆十八怪中就有“不吃小面不自在”,渐渐地,小面被打造成了一张美食名片,不吃小面就不算来过重庆。
重庆人瞅着商机,把面馆带出了山城,带进了北京、上海,也带到了广州、深圳……重庆面馆扎根在全国,生意红火、野蛮生长,面馆老板和其他劳动者无异,兢兢业业,踏实肯干,把重庆小面的名片在全国打响。
有的为了迎合外地口味,也会适当调节配料分量,但无论如何变化,重庆本土的麻辣鲜香绝不抹去,重庆二字永远明晃晃地挂在面馆的菜单上。重庆人离了乡,却不忘根,家乡的名字便跟随了他们一生。
每个奋斗在异乡的胃,都被重庆小面慰藉过。
上海的同学告诉我,哪怕是生活的苦楚和压力再如何,当这一碗家乡味摆在面前,便都烟消云散了。一家渝味小面馆,俘获了外乡人的味蕾,成为热门美食店;也安慰了离乡人的心,让他们卸下疲倦,怀抱身体乃至精神的温暖。
在重庆,一碗好吃的小面,不仅是一种食物,让人垂涎,也是每个平凡的奋斗者的温暖,抚慰人心。
所谓:红油重口山城面,最是抚慰人心食。一面唤醒,一面记忆,一面传承,一面抚慰。街头巷尾,小面店的锅里,面汤在永不停歇地翻滚着,氤氲的雾气升腾萦绕,对食客伸出最温暖的“援手”。
而美丽的山城重庆,在云雾缭绕间,敞开怀抱,包容来往过客,风雨无阻。